女性精神健康

聲明:

心理健康 A-Z所涵蓋的内容是來自 Mind UK ,按此瀏覽原文:https://www.mind.org.uk/information-support/a-z-mental-health/

感謝 Mind UK 分享他們寶貴的內容。所有刊登的内容是免費提供的,並不屬於任何宣傳或推廣活動的一部分。中文翻譯部分由香港心聆獨立處理,只提供一般普及性信息。如要閲讀經審核的原文,請從以上連結獲取。

女性面對的獨有生活挑戰

以下是一些女性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挑戰。這些挑戰可能會影響她們在日常不同層面上的思考、行為和生活態度,並為她們的精神健康帶來影響。

 

照顧家庭和扮演照顧者的角色

超過七成女性需要負責大部分的家務,例如是照顧家人、打掃清潔、洗衣、購買日用品和預備飲食。然而,少於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男性亦需要肩負更多家務責任 (Women’s Comission, 2010)。很多女性也放棄了原本的工作,全職照顧家頭細務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2015)。這反映了社會對於女性作為家庭照顧者的內在態度,亦影響著女性自覺需要滿足既定性別角色的態度和期望。這不但讓女性感到有需要跟從這些期望的壓力,她們更可能會因未能達到期望時感到內疚。

 

物化女性

女性​​被物化在香港和社交平台上並不罕見——每日都有無數就女性外表而作出的批評與評論。媒體也在這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廣告、電視節目和新聞常以其外貌來定義她們的身分。

物化女性將會對她們造成以下影響:

  • 女性更容會因其外表而受他人評論批評,而這也成為了社會的常態。這些經歷將會提高女性物化自己、對自己外表感不滿、對體重和外貌感到困擾,以及感到孤獨。
  • 當女性內化了這些經歷時,這也會影響自我評價。因此,她們會更在意自己的外表,也會因自己需要維繫社會所認同的身體形象而倍感壓力。
  • 女性更大機會經歷性騷擾或性暴力,而導致他們更大風險經歷創傷,並受其影響。

這些經歷會令女性更容易經歷精神健康困擾,例如焦慮厭食症、軀體變形障礙和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

 

社會規範和身體形象

大部分女性多少都曾面對來自媒體或親友對身體形象及美態的不切實際的追求與期望。她們可能會為了被社會接納,或相信外表與個人生活的正面關係,而覺得有必要跟從這些規範,因此更感到壓力 (Ng, Liu, Gaither, Marsan & Zucker, 2021)。

女性更容易對自己的身形感到不滿,亦對「瘦」有更高的追求。63% 的香港年輕女性對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滿;她們更容易覺得自己的體型比實際上肥胖 (MWYO, 2018)。這個現象在青少年間更為明顯,他們正處於成長階段,因此更容易被外界影響。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女性在體重上比青少年男性有更多憂慮,多於一半青少年女性表達了希望自己可以減重,35% 亦表示其曾經嘗試節食 (Tam, Ng, Yu & Young, 2007)。這個趨勢在成長階段較早時間已經出現——八歲以上的兒童和/或女童,對比起年幼的孩子和/或男童有多於兩倍減重的欲望 (Knowles, Ling, Thomas, Adab & McManus, 2014)。此研究反映了孩童從年幼階段已意識到社會對「理想」體態的追求與壓力,在女童間尤其明顯。

為了應對有關不切實際的「理想」體態的影響,不同國家,如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已經立法來限制使用不健康或過瘦的模特,從而鼓勵時裝界和媒體中建立對健康體態的追求。不少時裝公司亦開始使用「加大碼」模特來鼓勵正面和多元的體態。

女性自小開始被性化的經歷,導致她們有更大機會遭受性侵犯與騷擾。一項本地研究指出,接近四成女性反映她們曾被性侵犯(Chan,2022)。而另一項研究則指出 27% 女大學生曾受性騷擾(平等機會委員會,2019)。經歷性侵犯與暴力能造成不同精神健康困擾,包括焦慮症、抑鬱症及創傷後壓力症。

 

就業

在香港的不同行業存在著性別差別,以下是部份例子:

  • 公共行政、社會與個人服務行業(59.6%),和零售、住宿和食品服務行業(57.2%)的女性就業者比例較高。
  • 對比起其他行業,如是專業人士 (38.4%) 或是手工行業 (4.7%),更多女性從事文員(73.6%),或是服務及銷售行業(57.8%)。

女性佔香港總工作人口 45.3%,但只有 34.3% 處於高級管理人員級別。這個問題在其他行業也以相似的比例存在,例如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和專業與商業服務業 (40.2%),以及在零售,住宿和食品服務業(37.9%)。

*所有數據均來自婦女事務委員會,2019

 

此外,男性和女性的月入中位數也有差異。除了附屬專業行業和文員,男性的月收入中位數略高於位於同職女性。

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是牽制特定群體職業晉升的無形障礙。雖然女性在數十年來已經成為工作人口的其中一分子,然而玻璃天花板效應依然卻仍然存在,並為女性工作者帶來無比壓力。來自玻璃天花板效應的壓力,以致歧視、收入不公的連鎖效應讓女性感到被孤立,更造成自我懷疑和困擾。女性可能會覺得自己有必要格外努力工作,方可以獲得認可,以及在事業上有所突破。因此,她們可能失去時間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或在有需要的時候因為覺得求助是示弱的一種,並被視為沒有能力勝任較高職位,而抗拒尋求幫助。

甚麼是社區心活指南計劃(iACT)?

社區心活指南計劃(iACT)是香港心聆的服務之一, 透過培訓心理健康主任,為有輕微至中等抑鬱或焦慮徵狀人士提供評估及早期介入服務,即約6至8節的低密度心理支援,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免費且及時的專業心理支援。

如果你年齡介乎16至65歲,目前正面臨一些情緒問題或困擾,我們誠邀你先完成網上評估,讓我們更能掌握你的情況。
如果合乎參加資格,我們將於兩週內為你配對合適的心理健康主任,以作進一步的安排。

服務為期約三個月,按個人需要而提供六至八節的支援。我們期望參加者能出席所有節數,並按心理健康主任的引導,嘗試完成所提供的練習。

我們十分重視個人私隱。你與心理健康主任之間的對話是絕對保密的。除非你正處於危險中,否則我們不會在未經你同意的情況下將任何關於你的訊息分享予其他人。

本計劃不適合面對緊急情況或重大挫折、或被診斷有嚴重或複雜精神健康狀況的人士。

如你現時經歷自殺及自我傷害的想法,本計劃的內容未必能適用你的需要,請立即尋求協助。你可瀏覽香港心聆的「尋求幫助」頁面,以獲取即時資訊和服務。

大部份心理健康主任具備心理學/輔導等專業學歷,而且都是熱心提倡精神健康的人士。投入服務的心理健康主住均已接受約140小時的密集式培訓,並於9個月內完成至少120小時、受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監督的臨床實習,確保他們的服務質素。

 

他們由受認可的本地學者和精神業界專家講授,經驗豐富的精神健康專業團隊包括臨床心理學家、輔導心理學家、輔導員及精神科醫生。我們亦會持續監管服務的成效。

甚麼人適合參與這個計劃?

本計劃歡迎任何年齡為 18 至 65 歲、感到迷失或正面對情緒困擾的人士參加。

 

本計劃不適合被診斷有嚴重或複雜精神健康狀況之人士。正面對輕微至重度中等焦慮、輕微至中度等抑鬱或其他情緒困擾之人士則可參與此計劃。如果你正經歷重大挫折,甚至出現自殺或自我傷害的想法,請瀏覽我們香港心聆網頁的「尋求幫助」頁面,以獲得緊急資訊和有關服務。

報名後,我們的心理健康主任將會在兩星期內聯絡你、與你約定一個合適的時間,以你選擇的方式(視像通話/電話)進行45分鐘的對談。在對談期間,心理健康主任會了解你當下的狀況,並按照你在報名時填寫的問卷結果,讓你更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同時,心理健康主任亦會按照你的需要建議你尋求合適的社區資源,讓你在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上踏出重要的第一步。

我們心理健康主任接受的訓練以支援正面對輕微至中等精神健康問題之人士為主,因此本計劃並不適合以上的情況。如果你正經歷重大挫折,甚至出現自殺或自我傷害的想法,請瀏覽我們香港心聆網頁的「尋求幫助」頁面,以獲得緊急資訊和有關服務。

你與心理健康主任之間的對談內容將被絕對保密。除非你會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即時的危險,又或者心理健康主任有理由相信你可能即將會處於危險中,否則他們不會在未得到你的同意下將任何關於你的訊息分享給其他人。

你需透過填寫表格進行事前預約方可進行會面。同時,你亦可自行選擇會面的萬寧分店地點。我們將因應服務使用者所選的地點分配心理健康主任跟進。

在對談前,我們會請你填寫基本問卷以進行初步篩選評估。這個篩選過程旨在確保心理健康主任接受的培訓足以照顧接受你的需要。如果在篩選評估後發現服務對你並不適合,香港心聆將為你提供其他建議選項,以確保你的安全及得到支援。
對於適合是次服務的成年人而言,所有心理健康主任都已經接受過有關如何分辨和應對安全及風險問題的培訓。如果你對於支援環節有任何擔憂,心理健康主任心理健康主任都有著相應的應對措施,並會根據情況的緊急程度制定應對方案。他們亦可亦可獲得來自香港心聆或參與機構的臨床工作者的支援。

香港心聆提供什麼類型的培訓課程?

香港心聆提供4個主題的心理健康培訓,包括:照顧自己、照顧他人、家庭幸福和 DEI (多元、平等和包容)。

按此查看培訓課程小冊子。

香港心聆提供多種精神健康培訓,並可根據不同情況和對象定製課程。

歡迎與我們的團隊聯絡,了解更多相關資訊。

我們的導師是來自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並擁有豐富相關臨床經驗。按此查看我們導師的履歷。

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是受國際認可的培訓課程。完成課程後將會成為國際認可的精神健康急救員。培訓導師均受香港心理衞生會認證,按此查看我們導師的履歷。

你可以按此參考我們所推薦的四個培訓路徑。你亦可以直接與我們聯絡,讓我們為你提供相關資訊及建議。

如有查詢,歡迎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女性面對的獨有生活挑戰

女性面對的獨有生活挑戰

以下是一些女性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挑戰。這些挑戰可能會影響她們在日常不同層面上的思考、行為和生活態度,並為她們的精神健康帶來影響。

 

照顧家庭和扮演照顧者的角色

超過七成女性需要負責大部分的家務,例如是照顧家人、打掃清潔、洗衣、購買日用品和預備飲食。然而,少於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男性亦需要肩負更多家務責任 (Women’s Comission, 2010)。很多女性也放棄了原本的工作,全職照顧家頭細務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2015)。這反映了社會對於女性作為家庭照顧者的內在態度,亦影響著女性自覺需要滿足既定性別角色的態度和期望。這不但讓女性感到有需要跟從這些期望的壓力,她們更可能會因未能達到期望時感到內疚。

 

物化女性

女性​​被物化在香港和社交平台上並不罕見——每日都有無數就女性外表而作出的批評與評論。媒體也在這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廣告、電視節目和新聞常以其外貌來定義她們的身分。

物化女性將會對她們造成以下影響:

  • 女性更容會因其外表而受他人評論批評,而這也成為了社會的常態。這些經歷將會提高女性物化自己、對自己外表感不滿、對體重和外貌感到困擾,以及感到孤獨。
  • 當女性內化了這些經歷時,這也會影響自我評價。因此,她們會更在意自己的外表,也會因自己需要維繫社會所認同的身體形象而倍感壓力。
  • 女性更大機會經歷性騷擾或性暴力,而導致他們更大風險經歷創傷,並受其影響。

這些經歷會令女性更容易經歷精神健康困擾,例如焦慮厭食症、軀體變形障礙和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

 

社會規範和身體形象

大部分女性多少都曾面對來自媒體或親友對身體形象及美態的不切實際的追求與期望。她們可能會為了被社會接納,或相信外表與個人生活的正面關係,而覺得有必要跟從這些規範,因此更感到壓力 (Ng, Liu, Gaither, Marsan & Zucker, 2021)。

女性更容易對自己的身形感到不滿,亦對「瘦」有更高的追求。63% 的香港年輕女性對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滿;她們更容易覺得自己的體型比實際上肥胖 (MWYO, 2018)。這個現象在青少年間更為明顯,他們正處於成長階段,因此更容易被外界影響。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女性在體重上比青少年男性有更多憂慮,多於一半青少年女性表達了希望自己可以減重,35% 亦表示其曾經嘗試節食 (Tam, Ng, Yu & Young, 2007)。這個趨勢在成長階段較早時間已經出現——八歲以上的兒童和/或女童,對比起年幼的孩子和/或男童有多於兩倍減重的欲望 (Knowles, Ling, Thomas, Adab & McManus, 2014)。此研究反映了孩童從年幼階段已意識到社會對「理想」體態的追求與壓力,在女童間尤其明顯。

為了應對有關不切實際的「理想」體態的影響,不同國家,如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已經立法來限制使用不健康或過瘦的模特,從而鼓勵時裝界和媒體中建立對健康體態的追求。不少時裝公司亦開始使用「加大碼」模特來鼓勵正面和多元的體態。

女性自小開始被性化的經歷,導致她們有更大機會遭受性侵犯與騷擾。一項本地研究指出,接近四成女性反映她們曾被性侵犯(Chan,2022)。而另一項研究則指出 27% 女大學生曾受性騷擾(平等機會委員會,2019)。經歷性侵犯與暴力能造成不同精神健康困擾,包括焦慮症、抑鬱症及創傷後壓力症。

 

就業

在香港的不同行業存在著性別差別,以下是部份例子:

  • 公共行政、社會與個人服務行業(59.6%),和零售、住宿和食品服務行業(57.2%)的女性就業者比例較高。
  • 對比起其他行業,如是專業人士 (38.4%) 或是手工行業 (4.7%),更多女性從事文員(73.6%),或是服務及銷售行業(57.8%)。

女性佔香港總工作人口 45.3%,但只有 34.3% 處於高級管理人員級別。這個問題在其他行業也以相似的比例存在,例如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和專業與商業服務業 (40.2%),以及在零售,住宿和食品服務業(37.9%)。

*所有數據均來自婦女事務委員會,2019

 

此外,男性和女性的月入中位數也有差異。除了附屬專業行業和文員,男性的月收入中位數略高於位於同職女性。

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是牽制特定群體職業晉升的無形障礙。雖然女性在數十年來已經成為工作人口的其中一分子,然而玻璃天花板效應依然卻仍然存在,並為女性工作者帶來無比壓力。來自玻璃天花板效應的壓力,以致歧視、收入不公的連鎖效應讓女性感到被孤立,更造成自我懷疑和困擾。女性可能會覺得自己有必要格外努力工作,方可以獲得認可,以及在事業上有所突破。因此,她們可能失去時間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或在有需要的時候因為覺得求助是示弱的一種,並被視為沒有能力勝任較高職位,而抗拒尋求幫助。